元隆十七年,春。
一道“奉天承运皇帝敕曰”的圣旨,昭告天下子民——三日后,宁然公主大婚,举国同庆!
长安城每条大街上都开始张罗起来,清理打扫一番,坊市面貌焕然一新,处处张灯结彩,秩序井然。如若家中正值守丧戴孝的,还需以一层红布盖在白绫挽联之上,麻衣孝服缟素之类一概掖在外袍里头,红白喜事相冲,这几日都不得犯了忌讳。
鲜艳的花卉盆栽,有序摆开,绵延长街,百朵彤云的玉茗花、国色天香的牡丹、分外喜人的桃红之色,花姿绰约,细雨绵绵之中,仍是一派春光烂漫之景。
在差人们辛勤打点下,帝都内处处都见得喜庆意味的物品点缀,大宅门红灯笼高高挂起,小户人家一串儿红辣椒挂着门楣也算插花沾喜,连长安百姓出门时,也不得穿全素的衣帽鞋袜,这几日要置办丧事的都得缓缓,置办喜事的也得先让一让,另择黄道吉日,免得“撞喜”。
“难得啊,这么多年了,长安城又见这么大一桩喜事!”
三日后大婚,这头一日,长安百姓在慌张与忙碌之中,纷纷感慨着:终于不用见那些个血淋淋的头颅,不用整日里担惊受怕了,出门上街时还能闻到花香,看到一片喜庆的氛围,真叫人心里头倍儿高兴!
雨,还没停,淅淅沥沥的,又下了一整天,到处是坑坑洼洼的积水,车轮子碾过,“哗啦”溅起一片,路人忍不住皱眉,心头又总觉得:老天爷似乎不大高兴哪?
傍晚时分,更夫拎锣敲梆子穿街走巷,守备营的士卒一拨拨跨刀来巡逻,点上一支火把,长安城即将入夜宵禁,护城河边的那个城门,却来了一支镖行护送的商队,在城门即将关闭时,持通关文书入了外郭城。
皇宫要置办喜事,不少商贩闻风而来,绞尽脑汁,疏通关系,才将货物带到长安城里头来,想借机捞一桶油水。头一日来的商贩就不少,携带的货物也是琳琅满目,由镖行押镖护送来这一支商队,携带的东西挺稀罕的,倒不是多贵重的器皿,却是一筐筐的“刺儿果”,说是远赴西域经商时以丝绸换来的,商贾削尖了脑袋托人买通宫里一位大太监,上下活络关系捣腾来通行文书,做买卖的一门心思只想着宫中采办能收了这批果子,贴个宫廷御果的签儿,鲤鱼跃龙门,往后身价一翻就能卖个大价钱。
紧赶慢赶的,好歹趁着关城门之前,送货入了长安,镖行的人手一路护着,到约定的地儿,果然见了宫中采办的人,一碰头,谈拢个价钱,银货两讫,便分道扬镳了。
一队儿人马,连同彪壮的镖师,随买卖人一道去了大兴街,似乎要赶着宵禁之前,赶紧找一家客栈歇下脚来,也顺便打个牙祭。
往大兴街一凑,碰上好几家客栈酒楼,一伙人却都头也不抬地匆促而过,只在一家小客栈寄放了马匹车辆,开了几间客房,却并未入住,说是出去找家饭堂子先尝点儿鲜,付了开房钱就离开了。
风尘仆仆地走到街道尾段,在“祥记”布庄裁缝铺前稍稍停顿了一下脚步,这拨人忽然分头走,十几个人往饭庄去,十几个人往“祥记”斜对面走。
“祥记”斜对面,一家酒肆,前门紧闭,依旧挂着“东家抱恙、歇业一日”的告示,却已然闭门数日了,也不开张营生,那面绣有龙首象形文的酒旗,一直未再挑挂出来,那拨人一来,径自绕过酒肆紧闭的前门,往街角延伸的弄堂里头鱼贯而入。
酒肆在弄堂里头开出了一扇小后门,柴门微敞着,十几道人影“唰唰唰”地闪进门里,那速度真叫一个贼快,人一进去,后门儿也“砰”然关紧,门板上还落了闩。
进去了的十几个人,穿过后院,入了堂奥,酒肆里等着的小伙计又急忙将人引入酒窖暗室,门与顶窗儿都关上,留几个人在门外及院子前后看守,连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